2025年9月2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化工大学科协与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北京生产力学会协办的“数智赋能·低碳韧性——双碳目标下能源资源转型青年科技沙龙”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沙龙汇聚能源、材料、化工、环境、计算机等多领域院士专家与青年科技人才,围绕数智化驱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高韧性能源资源系统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索“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资源转型路径。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部部长张建国参加活动。
本次沙龙议题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阳在《CCUS创新与合作》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石化在碳捕集、管道输送、驱油封存及化学转化等全链条技术上的突破,包括千吨级碳捕集测试平台与百万吨级全流程示范工程的建设进展。他指出,未来应聚焦规模化发展、系统集成与成本控制,通过政策、市场与技术协同发力,推动CCUS从示范走向商业化应用。
随后,七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矿山、机器人技术、城市生态韧性、超重力工艺、金属循环利用、功能纳米材料及环境感知芯片等前沿方向分享了研究成果。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原司长姚华军研究员从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角度,深入剖析了智能矿山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工业视觉智能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正涛研究员展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传导机制与应用前景;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彬教授系统解析了城市生态风险的识别与提升路径;北京化工大学刘威教授介绍了超重力技术在碳捕集与过程强化中的创新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建平教授系统阐释了金属循环利用对保障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价值;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分享了功能纳米材料的前沿制备策略与应用潜力;清华大学王琛副教授重点探讨了环境感知芯片在实现低碳监测与智能管理中的交叉创新与集成方案。
青托引领,启航交叉创新
在互动交流环节,青年科技工作者围绕技术协同、系统韧性等关键问题与专家展开深度对话。现场思维碰撞频繁,代际交流热烈,充分展现了青年科技人才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探讨“非共识”议题,为能源资源转型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创新思路。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刻认识到能源资源系统的低碳韧性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亟须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合、创新合作范式。
李阳院士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此次沙龙的阶段性成果,赞扬青年科技人才展现出的创新活力与学术担当。他鼓励青年学者主动推进学科融合、拓展国际视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
本次沙龙由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北京生产力学会理事长刘玲娜组织策划,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交流机制,有效促进了院士专家与青年科技人才之间的代际对话,为构建跨学科合作生态、推动能源系统低碳韧性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北化科协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与平台功能,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科技自立自强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