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 月7日,2024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4项科技成果成功获奖。此外,我校向中华教授获评杰出青年中关村奖,与我校紧密合作的 Jan(JEAN) BAEYENS 教授获颁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此次获奖,既是对我校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勇攻难题的务实作风,以及学校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开放态度。
长期以来,学校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稳步加大科研投入,持续优化科研软硬件条件,着力培育科研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学校将持续深耕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作力度,拓宽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路径,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以更务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获奖人 | 向中华 |
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获奖人 | 工作单位 |
JEAN BAEYENS | University of Leuven |
北京市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等级 | 奖种 |
层状金属氢氧化物设计合成、拓 扑转化与电解水应用 | 北京化工大学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孙晓明 邝 允 陆之毅 李亚平 李鹏松 刘 文 李英杰 | 二等奖 | |
机动车尾气高效脱硝分子筛催 化剂构筑原则与可控制备的理 论基础 |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石河子大学 | 张润铎 单玉龙 雷志刚 何广智 石晓燕 魏 莹 贾静波 杜金鹏 | 二等奖 | 自然科学奖 |
环境友好荧光碳量子点的可控 合成与发光器件应用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范楼珍 袁方龙 谭占鳌 杨世和 张 洋 李运超 李晓宏 袁 廷 | 二等奖 | 自然科学奖 |
高分定量遥感空间辐射基准传 递技术及应用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马灵玲 韩启金 周勇胜 赵永光 周 翔 王 宁 龙小祥 唐洪钊 潘 洁 杨燕初 | 二等奖 | 技术发明奖 |
获奖项目团队介绍
孙晓明教授 Nanochem研究团队:面向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与装备创新

图1 孙晓明教授团队合影
孙晓明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电解水制氢与纳米电催化研究,围绕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电极材料设计与系统集成,在超浸润纳米电极、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海水直接电解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团队开发的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备为世界首套工程示范,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Nat. Catal.,Joule等国际顶级期刊,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推动了绿色氢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张润铎教授 能源环境催化科研团队:创制燃油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脱除的分子筛催化新材料

图2 张润铎教授获奖照片
张润铎教授团队依托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与国家清洁能源战略,以催化技术为核心,在环境有害物无害化、废弃物资源化及生物质替代能源研发领域深耕不辍,曾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此次联合多单位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创新提出廉价模板剂替代方案降本80%,攻克分子筛结构化成型难题,系列核心技术填补行业空白。所研发商用催化剂成功适配多家车企柴油发动机,助力国六严苛排放标准落地,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团队由 4 名高层次海归教授、副教授领衔,配备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差热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等全套高端表征设备,持续为生态环保与清洁能源产业升级赋能。
杰出青年中关村获得者 向中华

图3向中华教授
向中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优青、北京市杰青基金获得者。2007 年获湘潭大学学士学位,2013 年获北化博士学位,2013-2014 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 年起留校工作。长期研究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与工程,在Nature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3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2 件(6 件转让),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等项目。获 2024 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IFIA 最佳发明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4)、侯德榜科技青年奖等,2017 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指导学生获 2025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实现北化该奖项零的突破。任多刊青年编委及多个学会委员。
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获得者 JEAN BAEYENS教授

图4 JEAN BAEYENS教授
鲁汶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PI,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工、多相流反应工程。
他拥有二十余年国际企业实践经验,曾任欧盟工业发展合作部高级顾问、比利时高温过程委员会主席。2010年起与北京化工大学深度合作,在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绿氢”制备和生物质转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成功示范。
与我校合作期间,在Angewandte Chemie、Green Chemistr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以北京化工大学为工作单位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此外,他热心教学育人,培养副教授等高级人才5名,指导本硕博200余人,并推动我校教育和科研方面国际合作的开展,助力提升北京化工大学在能源与生物制造领域影响力。


